天躁夜夜躁狼狠躁_成人国产精品_小鲍狗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權威發布 > 食品法規

關于加強登革熱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7-14 20:37:30 來源:互聯網

發布單位

衛生部

衛生部

發布文號 暫無
發布日期 2006-08-30 生效日期 暫無
有效性狀態 廢止日期 暫無
備注 暫無

  關于加強登革熱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今年以來,我國部分省份陸續發生多起登革熱疫情,廣東省部分地區8月份以來發生本地登革熱多點暴發疫情。根據全國傳染病疫情監測系統統計,截至8月28日,全國共報告登革熱確診病例89例。為有效防止登革熱疫情的傳入和蔓延,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現就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地要進一步加強對醫務人員登革熱診療技術的培訓,提高其對登革熱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各醫療機構要加大對具有發熱、頭痛、肌肉痛、皮疹和面、頸、胸部潮紅(即三紅征)等癥狀病人的篩查和診斷,對于確診的登革熱病例,要盡快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報告,并及時對病例進行防蚊隔離處理。

  二、各地衛生行政部門要建立與當地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之間的疫情聯絡機制,及時相互通報登革熱疫情,有效控制輸入性登革熱疫情的進一步傳播。

  三、各重點省份要嚴格按照全國登革熱疫情監測方案,切實開展布雷圖指數調查等相關監測工作。發現登革熱病例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按照《登革熱疫情調查處理工作規范》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疫點、疫區的衛生處理工作,發現本地感染的病例后,應每日在疫點上主動搜索可疑病例,及時診斷、處理,防止疫情蔓延。

  四、各地衛生監督機構要加大《傳染病防治法》的監督執法力度,對未按規定開展預檢分診、疫情報告工作或未及時采取有力防控措施的,要依法追究責任。

  五、各重點省份要大力開展以滅蚊、清理環境為主的愛國衛生運動,重點加強對高伊蚊密度地區滅蚊工作的指導,切實把布雷圖指數降低到安全水平以下。

  六、各重點省份要面向公眾進行控制媒介蚊蟲孳生及個人防護等健康知識宣傳,提高公眾自我保護意識。 特此通知。

  附件:登革熱疫情現場調查處理規范

  二○○六年八月三十日


    登革熱疫情現場調查處理規范

  為及時、準確、有效地處理登革熱疫情,防止疫情傳播和蔓延,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特制定本規范。

  一、登革熱防治基本知識

 ?。ㄒ唬﹤魅驹?。

  登革熱患者、隱性感染者、帶病毒動物是本病主要傳染源和宿主。

  1、患者。

  患者是登革熱主要傳染源。在發病前3天至發病后10天內具有病毒血癥的患者是至關重要的傳染源;輕型患者不易被發現,且數量遠大于典型患者,是更為危險的傳染源。

  病例診斷原則:依據患者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綜合進行診斷。確診須有血清學或病原學檢查結果。病例分為三種類型: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確診病例。這三種病例均作為傳染源對待。

  2、隱性感染者。

  登革熱流行后,當年人群中抗體水平較高,表明很多人可通過隱性感染獲得免疫,這些人在其病毒血癥期也可以作為傳染源。

  3、帶病毒動物。

  有實驗證明,非人靈長類等動物能攜帶登革熱病毒,有可能成為人類登革熱的傳染源。

 ?。ǘ﹤鞑ネ緩?。

  登革熱在我國的主要傳播媒介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伊蚊雌蚊吸血感染病毒后,觀察不到任何病變,但病毒在蚊體內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終生,再經蚊叮咬傳染給人。

  埃及伊蚊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臺灣、海南、廣東、廣西部分地區。白蚊伊蚊在我國分布較廣,于長江以南省區有廣泛分布,在遼寧南部、陜西東部等地區也有分布。

 ?。ㄈ┤巳阂赘行约懊庖咝浴?/p>

  人類對登革熱不分種族、年齡、性別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僅有部分人發病。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對同型病毒有較鞏固的免疫力,可持續數年,但對異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維持很短時間。

  (四)流行特征。

  1、流行形式。

  有地方性流行和輸入性流行兩種形式。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美洲、地中海東部和非洲等地區的一些國家為地方性流行,病情較為嚴重。我國目前多為輸入性流行,沒有明顯自然疫源存在。

  2、季節性。

  登革熱流行與伊蚊消長有關,多發生在高溫多雨季節。我國病例多發生在3~11月份,7~9月達到高峰。

  3、地區性。

  登革熱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有時侵入溫帶地區引起流行。由于白紋伊蚊在我國廣泛分布,凡存在伊蚊分布的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和歷史上曾發生過登革熱流行的長江流域,一旦病毒輸入,條件合適時就可能出現登革熱流行。廣東、海南、廣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區緊鄰東南亞地區,傳入并引起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性較大。

  4、輸入性。

  凡伊蚊的自然分布區,當其密度達到一定水平且自然條件(如氣溫、雨量等)合適時,一旦有登革病毒傳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熱局部暴發或流行。

  (五)相關概念與指標。

  1、疫點。

  以病家為中心的半徑100米之內區域為疫點,主要是依據伊蚊活動距離劃定。

  2、疫區。

  農村一般以疫點周圍自然村、屯,或以鄉、鎮劃為疫區;城市一般以疫點周圍若干街巷、居委會或街道劃為疫區。

  3、輸入性病例。

  (1)發病前15 天內到過有登革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有蚊蟲叮咬史的病例;(2)急性期血清的陽性PCR 產物或分離到的病毒經序列測定,preM/E 序列與到過的國家或地區的相同序列高度同源的病例。

  4、暴發疫情。

  一個最長潛伏期(15 天)內,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地點(例如一個社區、居委會、學校、村莊等),發生3 例或以上登革熱病例的。暴發疫情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首發病例明確為輸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發疫情;另一種是首發病例明確為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確其感染來源的病例引起的暴發疫情。

  5、布雷圖指數(BI)=合計陽性容器數/調查戶數×100。

  6、房屋指數(HI)=陽性戶數/調查戶數×100。

  7、容器指數(CI)=合計陽性容器數/合計容器數×100。

  8、千人指數=伊蚊幼蟲或蛹陽性容器數/檢查房屋內人數×1000。

  二、登革熱疫情調查處理物資準備

  除一般傳染病現場處理常備的物資及交通工具外,還要進行如下準備:

 ?。ㄒ唬┓牢谩缥玫脑O備及藥物:噴霧器、煙霧機等設備和敵敵畏、溴氰菊酯、馬拉硫磷等殺蟲劑及有關生物、微生物滅蚊的制劑。

  (二)與當地醫院密切聯系,準備治療登革熱中、西藥物及對癥、支持治療藥物、設備等物資。

 ?。ㄈ┓蛛x登革病毒試劑、設備及進行各項血清學檢查試劑、器材等。

 ?。ㄋ模┑歉餆嵴{查、登記等各類表格。包括《全國登革熱監測方案》中的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個案調查表、登革熱病例調查一覽表/登革熱發病情況入戶調查登記表、登革熱媒介伊蚊監測孳生地調查登記表、登革熱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調查表、媒介伊蚊登革病毒分離送檢登記表、疑似登革熱病人檢材送檢一覽表和病原學檢測結果一覽表等表格。

  三、登革熱疫情現場調查處理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執行職務的醫務人員發現疑似、臨床診斷或實驗室確診登革熱病例應在診斷后24 小時內填寫報告卡進行網絡直報。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應在診斷后24 小時內向相應單位送(寄)出傳染病報告卡,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具備條件的鄉鎮衛生院收到傳染病報告卡后立即進行網絡直報。與此同時,對于符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登革熱疫情,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的要求進行報告。接到疫情報告的衛生行政部門應迅速組織專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與現場處置。

  (一)信息收集和分析。

  進入現場后,第一步就是確認、核實上報登革熱疫情狀況,判斷疫情性質及其程度??刹扇∫韵鹿ぷ鞣绞剑?/p>

  1、聽取有關方面的情況介紹,尤其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人員的介紹。

  2、組織多部門、多層次的座談會。

  3、查閱當地有關登革熱歷史資料及自然和社會因素情況。

 ?。?)自然因素:自然地理資料(包括人口、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氣溫、降雨量、土壤等)、既往登革熱流行情況。

 ?。?)社會因素:人員流動情況、供水及儲藏情況。

  4、對首發病例或首發家庭開展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發病時間、臨床表現、原因并取樣(血樣、蚊蟲)、活動范圍等。

  5、對發病者進行病史、接觸史、臨床表現等個案調查。

  6、采集病人血樣分離病毒及檢測抗體;同時捕捉病家的蚊蟲分離病毒。血清樣本應在各個疫點采集;發生輸入性病例和暴發疫情時,首發病例及首例臨床診斷病例必須采集樣本。

  對上述各方面資料進行討論、分析、判斷后盡快采取控制措施。同時開展登革熱現場流行病學調查。

  (二)組建疫情處理現場指揮部。

  在登革熱出現暴發的情況下,有必要成立由衛生、質檢等多部門參與的指揮部,統一協調和處理疫情。

 ?。ㄈ┑歉餆岈F場流行病學調查。

  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的目的是摸清疫情流行原因、流行類型、流行特征、疫情范圍及嚴重程度。流行病學分析重點統計罹患率,分析“三間”分布,提出可能的傳染源、傳播媒介,分析暴發或流行原因。

  1、對登革熱病例進行個案調查并核實診斷。

  包括對病史、表現、各案例之間的關系、活動范圍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等調查核實;對登革熱發生、流行前15天之內外來人員進行調查。

  2、分布及特點調查。

  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包括地區、年齡、性別、職業、發病率、病死率、死亡率,確定疫點、疫區范圍和流行特點。

  3、傳染源和傳播軌跡追蹤。

  追蹤首例或首批疑似登革熱病人。

  4、流行因素調查。

  詳細查清疫區中的自然條件、人群居住條件、流動人口特點和環境衛生、衛生設施、衛生習慣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

  5、媒介調查。

  流行期間,隨時對伊蚊相、孳生性質、種類、幼蟲密度進行調查,計算布雷圖指數、房屋指數、容器指數。有條件時也可對室內棲息率、成蚊叮咬/停留率、季節消長、對殺蟲劑抗藥性進行調查。

  6、病毒監測。

  及時采集病例或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捕捉伊蚊分離病毒,鑒定型別。

  7、動物檢疫。

  對當地非人靈長類動物等進行檢疫。

 ?。ㄈ┛刂频歉餆岬默F場處理措施。

  1、確定疫點及疫情。

  無論城市或鄉村,證實登革熱發生或流行時,應劃定疫點、疫區,為采取處理措施的實施范圍劃定界線。

  2、傳染源確認與管理。

 ?。?)人群中各類登革熱病例(三種類型)按標準確認,這三種類型病人都按傳染源管理。急性病人要求做到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就地治療。隔離室應有防蚊措施,如紗窗、紗門、蚊帳,并在隔離室周圍100米范圍內定期殺滅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病人較多的疫區,應就地設置臨時隔離治療點,盡量避免遠距離就醫,減少傳播機會。

 ?。?)對登革熱患者的密切接觸者要進行15天防蚊醫學觀察。對疫點、疫區內不明原因發熱者做好病家訪視,必要時進行隔離治療或醫學觀察。對在流行季節來自登革熱疫區的人員予以醫學觀察和檢疫。須特別強調,對所有被隔離人員均應配備防蚊設備。

  3、切斷傳播途徑。

  登革熱傳播途徑是通過蚊蟲叮咬吸血傳播,為防止登革熱發生和傳播必須進行滅蚊。對疫點、疫區進行室內外的緊急殺滅成蚊,要針對不同蚊種、當地孳生地特點采取相應措施,限期將疫區范圍內紋幼布雷圖指數降至5以下。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種積水容器內;白紋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節、樹洞、廢輪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清水型小積水。要特別做好流行區內醫院、學校、機關、建筑工地等范圍內的滅蚊工作。

 ?。?)消滅蚊蟲孳生場所:翻盆、倒罐、填堵竹洞、樹洞、消除一切形式的小積水。對孳生、繁衍的蚊幼蟲的戶內、外各種水缸、水盆、貯水池等傾倒、洗刷、換水、加蓋等。

 ?。?)藥物滅蚊:采用滅蟲劑殺滅成蚊,如敵敵畏、溴氰菊酯、馬拉硫磷等。針對不同蚊種特點,選擇最優時機和方法。滅蚊在白天進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及人、畜中毒,室內噴藥前要關好窗,噴完藥關門,經1小時后再打開門窗。室外環境對伊蚊棲息場所(如竹林、園林、花圃、廢舊輪胎貯藏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橋底、防空洞、建筑工地、廢品收購站以及住宅周圍場所等)進行大面積噴灑。對于難清除的非飲用水容器積水,可投灑廢機油類或緩釋殺蟲劑。

  (3)交通工具監督、滅蚊:在流行期內對進、出疫區的各類交通工具進行衛生監督,并予以預防性滅蚊。

  4、保護易感人群。

 ?。?)健康教育:向群眾宣傳關于登革熱的發生、傳播、早期癥狀、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識,確保防蚊、滅蚊的知識和方法家喻戶曉,提高群眾對登革熱的自我防治能力。

 ?。?)做好個人防護:進入疫區人員使用驅避劑、紗門、紗窗、等防蚊用品,防止蚊媒白天叮咬傳染。

 ?。?)在流行區、流行季節盡量減少群眾集會,減少人群流動。要特別注意從登革熱非流行區進入流行區人群的防護。

  (四)總結、報告。

  在登革熱疫情調查處理過程中及疫情得到控制后,應及時進行總結和報告。

  1、總結。

  登革熱現場處理的總結分進程小結和結案總結兩種,形式可采取各類人員座談、討論、分析、歸納等方式。重點應總結以下內容:

 ?。?)此次現場處理程序及措施。

 ?。?)各部門參與及協作情況。

 ?。?)此次登革熱流行的形式,某些特征及規律性現象等。

 ?。?)現場處理中的創新、經驗和教訓。

  2、反饋與報告。

 ?。?)向當地有關衛生部門領導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反饋,對此次疫情特點、現場處理情況、措施評價及經驗教訓等進行總結,并提出有關咨詢性意見和建議。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應向本部門領導及單位匯報,并上交總結報告??偨Y匯報此次處理現場的進程(日程)、程序、疫情性質、控制措施及所取得效果,向當地反饋資料信息及所提出的咨詢意見和建議。

 
推薦圖文
喜力Heineken拉罐啤酒500ml*24罐/箱 分享裝 RIO銳澳雞尾酒套裝洋酒女士網紅預調酒3度微醺330ml*10罐
灣仔碼頭 三全
推薦茶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