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美國《科學》雜志近日報道,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xiàn)在美國人的餐桌上。據(jù)悉,“人造肉”是從一只動物身上提取一塊組織或器官——通常是用針,獲得干細胞,然后將干細胞放入培養(yǎng)皿中繁殖,得到肌肉組織。
人類多食用家畜、家禽肉,以豬、牛、羊、雞、鴨為主,并以此為原材料生產肉制品。我國對于肉類的制品一般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是中國傳統(tǒng)風味中式肉制品,如:德州扒雞、金華火腿、南京板鴨、廣式臘腸等全國各地多種有名的產品;另一類則是具有中國特色風味的西式肉制品,如:培根類、香腸火腿類、肉凍類以及肉糕類等。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017年全國肉制品產量突破1600萬噸。其中,低溫肉制品產量達1072萬噸,占肉制品總產量的64.3%;中高溫肉制品產量達595萬噸;占肉制品總產量的35.7%。據(jù)預測,未來低溫肉制品更受消費者的青睞。 從我國肉制品類食品消費結構來看,國內豬肉制品所占的市場份額最大,占比超60%;其次是禽肉制品,占比約20%。由于牛肉和羊肉的價格相對較高,牛羊肉制品價格也隨之升高,其制品份額相對較低。從高低溫肉質品類型來看,低溫肉制品占優(yōu)勢,市場份額約65%,而高溫肉制品占35%。
|